【行见录】相逢篇
“青春时节的相逢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事情,它足够热烈,是一瞬间绽放的烟火;又足够短暂,短暂到沉重的现实来不及侵入和玷污它就灰飞烟灭,消散在流逝的时光里,只剩下一抹浅浅的泡影。”
——行见录·相逢篇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什么是相逢?
小的时候,每天回家看到迎接自己的父母,称得上相逢吗?
每天早上从宿舍起来看到正在学习的舍友,称得上相逢吗?
每天在去考勤的路上与某位教授擦肩而过,称得上相逢吗?
我觉得不算。
西方语言学中有一个叫做“语码”的概念。在一个有着相同文化传统的群体里,一个语言符号,可以引发人们共同(“普遍”)的联想。这时候,这个语言符号(语码),就像一个按钮,按下它,就会引起这个有着相同文化传统的群体里的人比较接近的联想。
相逢就是这样一个语码。听到相逢这两个字,就好像看到明媚的春天里的狂奔,在春风中飞扬的花瓣擦过自己的脸庞,而恍然未觉的你只是看着眼前与你相见的人,她的眼睛是如此的明亮而深邃,就像是每个深夜入梦时头顶的星空。
青春时节的相逢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事情,它足够热烈,是一瞬间绽放的烟火;又足够短暂,短暂到沉重的现实来不及侵入和玷污它就灰飞烟灭,消散在流逝的时光里,剩下一道泡影。
曾几何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相逢:
今年天气去年新,昨夜凭窗望月明。
红笺急草封心意,字字句句重千金。
春天树,夏天云,风景难寄此时情。
乘我小舟轻渡浪,江流回转始逢君。
那时的相逢这样的。你会紧张到无法入眠,看着窗外逐渐温暖却爽朗清新的天气,看着窗外的明月在干净的夜空下莹莹烁烁,在淡淡的层云间洒下薄薄的辉光。你沉思良久,有好多好多想说的话,又害怕自己说不出口,只好提笔,用信的格式写下那些无从抒发的心绪。你是如此郑重、真诚和热忱,每一句话都从最深的心底发出,你相信你永远也不会违背自己现在所说的一切。
春夏之交,你望着那些绿树层云,它们都是相逢路上的注解,这些淡漠的风景怎能抒发那种迫切又梦幻的心情?在渡过浩渺的长江的时候,你想到苏轼曾经在这里写下“渺沧海之一粟”,但这样的宽广浩瀚在相逢的迫切下也显得如此微茫。在几个小时的奔波之后,你终于满头大汗的见到了你想见的人,阳光斜斜地穿过树荫,落在她微侧的脸庞上,你看着她清澈的眼睛,感到如此兴奋和幸福,就好像整个世界都被你收入眼里。
哪怕你知道这次相见之后,就是……永别。
但这一瞬间也已经足够。
我们说相逢的欢喜是永恒的,而它又会以极快的速度逝去。永恒是什么?永恒刻画的是深度,从不是持续的时间。消失的喜悦留下的梦幻一般的回忆被各种各样的思绪填满,越是长久,越是深沉,最后酿成夹杂喜怒哀乐的一句感慨,藏着当年的小心翼翼和满心期盼,藏着未说出口的话,藏到你自己都忘却,藏到岁月的尘埃把它们掩埋。
是啊,每个生命都在时间的洪流里疾行,本来也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们留下来蹉跎和温存。
相逢这种东西太易碎了,“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又或者“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是不敢言说的相思和喜悦。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相逢是如此的美妙,以致于我们不敢直言,怕一说出口它就变成了梦幻和泡影。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的结尾也曾经写过一种“相逢”:
我猛地睁开双眼,就在书桌上的紫水晶花瓶上,出现了一朵蓝色的玫瑰,但玫瑰在我看到它的瞬间就消失了,只剩空花瓶静静地立在那里。但那朵玫瑰的每一个细节都印在我的脑海中,它充满了生机,透出一种冰雪的灵气。
我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蓝色玫瑰,但知道它在那里就够了。有时夜深人静,我就将水晶花瓶移到窗前,然后背对着它站着,这时我往往能闻到缥缈的花香,就知道它肯定已经在那里了,心灵的眼睛能看清它的每一个细节。我用心来抚摸着它的每一个花瓣,看它在来自窗外的夜风中微微摇曳……它是一朵我只能用心来看的花。
不过,我还是希望在此生再用自己的眼睛看到一次蓝色玫瑰,据丁仪说,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由一个强观察者变为弱观察者再变为非观察者的过程,当我变成弱观察者时,玫瑰的概率云向毁灭态的坍缩速度就会慢一些,我就有希望看到它。
当我走到人生的尽头,当我在弥留之际最后一次睁开眼睛,那时我所有的知性和记忆都消失在过去的深渊中,又回到童年纯真的感觉和梦幻之中,那就是量子玫瑰向我微笑的时候。
这就是相逢。蓝色的玫瑰引着我们从时间的长河里腾空,跨越一生的时光,回到那个你不曾回去的年岁。那是你从别后就一直在回忆的东西。我想,当玫瑰在我离去的那一刻开放的时候,再现的玫瑰正如同晏几道的相逢一样,那一瞬间,往昔的杨柳明月桃花清风都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栩栩如生一如当年;那一刻再短暂得像是春天的清晨树梢滑落的露水,却又被一帧帧拉长,慢放到足以回忆起一生的欢喜和忧伤。我想晏几道在人生的终点闭上双眼的时候,或许是含着期待去的。在离去的那一个,一生的岁月如走马灯一般略过眼前的时候,他终于可以再一次回味那时候的欢喜,回味那个彩袖飞舞的相逢。